生命力新聞

生命力新聞

生命力新聞創刊於1997年,是輔仁大學新聞傳播學系的教學實驗媒體,致力於報導社會創新故事,也就是用新觀念、新策略、新組織、新科技來解決社會問題的實踐範例。

最新文章

墓仔埔變生態綠洲!文山社大、公民攜手復育木柵萃湖 打造螢火蟲天堂

墓仔埔變生態綠洲!文山社大、公民攜手復育木柵萃湖 打造螢火蟲天堂

身著涉水衣,志工們踏入冰涼的萃湖,不畏湖水阻力與污泥,有的清理腐化落葉,有的砍除過長樹枝,只為讓4、5月螢火蟲季時,湖畔再現繁星般的光芒。曾經無人整理、陰森荒廢的木柵公園,如今已成為台北市重要的螢火蟲復育基地。在文山社區大學與生態保育者陳德鴻老師的努力下,這片土地從荒蕪走向復甦。從棲地營造、湖泊底泥調整,到社區導護與環境教育,居民與志工攜手守護生態,不僅修復了萃湖的自然環境,也讓社區意識與地方認同在實踐中成長。

永續生態
蜜糖做肥料?葵花油做農藥?青農自製資材護土地 要讓親友吃得安全

蜜糖做肥料?葵花油做農藥?青農自製資材護土地 要讓親友吃得安全

「我想讓自己關心的人吃到健康的食材,喜歡看到兒子在農場裡安心地玩。」吳家禎因對鄉公所農業科公務員工作內容的單調感到厭倦,毅然決然轉投對他極具挑戰性的有機農業,並以希望心愛的人能吃到健康、安全的食材作為砥礪前行的動力。不過這條路並不平坦,面對轉型期的限制、病蟲害的威脅,他選擇迎難而上。天然有機資材「葵無露」,成功防治害蟲;以蜜糖擴培溶磷菌製作液態肥料灌溉田地,確保土壤養分充足,提升作物的健康與品質;積極推動食農教育,讓更多孩子透過農事體驗了解食物的來源與價值。

低碳城市
手沖的第三人生!70歲也能轉職當咖啡師 「夢想50+咖啡館」助長者重拾信心

手沖的第三人生!70歲也能轉職當咖啡師 「夢想50+咖啡館」助長者重拾信心

今年70歲的春花姐,站在咖啡館的吧台後方,從容地拿起手沖壺,將熱水緩緩傾入研磨好的咖啡粉中,隨著白煙裊裊升起,空氣中瞬間瀰漫濃郁的咖啡香。幾年前,她從未想過自己有這樣的機會——從在民宿整理床鋪的房務轉變為咖啡師,如今的她,動作沉穩而專注,只為泡出最醇厚的手沖巴西咖啡,迎接剛進門的客人。 基督教芥菜種會位於花蓮習藝所內的「夢想50+咖啡館」,正是為了像春花姐這樣的長者誕生,不只是提供一份工作,更讓一群年過半百的原住民「姐姐」們能重新學習、與人交流並找回自信。

熟年高齡
花藝也可以很永續!「藍花手作」用枝椏取代塑膠 創造可自然分解的友善花藝

花藝也可以很永續!「藍花手作」用枝椏取代塑膠 創造可自然分解的友善花藝

「能儘量友善,甚至不使用包材,是我從開始花藝設計後就有的理念。」吳宛玲進入花藝設計的世界時,面對的並不只是美麗的花朵,還有堆積如山的塑膠裝飾與繁複的包裝材料。當時,作為一名剛入行的花藝師的她,開始質疑這種短暫且不環保的美學價值,因此,吳宛玲想要為花藝界做出一些改變,開始實踐「友善花藝」,選擇以木、陶與紙繩等天然枝材代替塑料,並持續堅持至今。

循環經濟
展覽帆布不浪費!日常經典回收展覽輸出物 製成環保商品、重新融入日常

展覽帆布不浪費!日常經典回收展覽輸出物 製成環保商品、重新融入日常

每年,台灣各地舉辦無數展覽,精心設計的主視覺帆布高掛展場,吸引無數人駐足欣賞。然而,展覽結束後,這些帆布往往被焚燒、棄置,成為難以處理的廢棄物。台灣品牌「日常經典」發起Rebirth回收帆布再造計畫,將這些展覽結束後的帆布撤下,接著清潔、裁切、縫製,改造成為設計感十足的證件套、三用後背包等環保包款。像是利用萬華青山宮的繞境帆布製成手機掛套「邪靈退散」。讓文化視覺不再只是短暫的記憶,而能成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,也為永續時尚帶來新的可能。

循環經濟
1年救125隻海龜!中華鯨豚協會:補足北台灣鯨豚龜救傷缺口

1年救125隻海龜!中華鯨豚協會:補足北台灣鯨豚龜救傷缺口

走進中華鯨豚協會,裡面約有10個海龜救傷池。其中有一隻海龜格外引人注意,牠原本生活在漁港周圍,長期以漁民丟棄的雜魚為食,導致飲食習慣改變。原本以海藻維生的牠,如今卻因大量吞食魚骨造成腸胃阻塞。此外,牠的背甲曾遭船隻撞擊留下無法痊癒的傷痕,使牠失去了回歸野外的可能性。這是協會日復一日救援工作的縮影,也是台灣海洋保育挑戰的真實寫照。

永續生態
從田野到文創:花蓮「女仕女事」田裡復育苧麻、重振部落編織工藝

從田野到文創:花蓮「女仕女事」田裡復育苧麻、重振部落編織工藝

位在花蓮的溪口部落的女仕女事工紡,一進門就能看到工作夥伴正在用線編織成織帶,而這些線都是利用植物「苧麻」的纖維製作的。回到家鄉的Ahi與夥伴O’ol要一起利用休耕的農地來復育苧麻,並利用「刮麻取纖」的方式將線處理後,再經由草木染上色,編織成織帶、桌巾等文創商品。他們也設計了體驗活動,讓大家可以DIY織布也能親自種植苧麻。除了能增加額外的經費,也帶動了部落的觀光發展,讓更多人認識在地原住民文化。

地方創生
有機農園的秘密武器!猛禽棲架神助攻 鼠害問題輕鬆解

有機農園的秘密武器!猛禽棲架神助攻 鼠害問題輕鬆解

位於彰化縣福興鄉的順月農園,園內高達6公尺的猛禽棲架矗立在廣闊的田野中,特別顯眼。這座棲架是黑翅鳶棲息和捕食田鼠的駐紮點,幫助農園防治鼠害,展現人和自然和諧共生的智慧。順月農園採用友善土地的種植方式,不使用除草劑、老鼠藥等化學藥物,吸引大量生態夥伴進駐。老闆娘鄭語慈表示,農園設置猛禽棲架意旨在支持黑翅鳶保育,同時利用黑翅鳶特有的捕鼠專長緩解農園的鼠害,維持田地內的生態平衡,打造人和自然共生的健康農園。

永續生態
蛤蜊也能有機?「打寶蛤」靠「益生菌+SPA」 翻轉傳統文蛤養殖

蛤蜊也能有機?「打寶蛤」靠「益生菌+SPA」 翻轉傳統文蛤養殖

彰化縣芳苑鄉的漢寶村,是台灣文蛤的重要養殖地,而位於這裡的「打寶蛤」,原本是一個傳統養殖場。在面臨Covid-19疫情危機時,由楊家第三代的姐姐楊宜樺和弟弟楊家泓接手,他們以品牌化提升產品辨識度,並引入科學化養殖,包括使用益生菌養殖去優化水質與土壤品質,更發明微分子活氧殺菌吐沙技術,解決了傳統養殖的土壤污染與吐沙不完全的問題。他們更研發產品像是蜆精或是熟文蛤,開拓市場,成功將傳統產業轉型,並成為全台第一家有機認證文蛤。

低碳城市
社區尋寶記!「厝邊」App讓你挖到意想不到的二手寶物

社區尋寶記!「厝邊」App讓你挖到意想不到的二手寶物

廚房裡多的杯子、孩子小時候的玩具,每個家中都有用不上卻捨不得丟的物品。曾住在韓國的楊菁菁發現當地的社區二手以物易物文化盛行,因此回台灣後決定效法,創立「厝邊」,一個提供社區人們互相交流家中用不到的物資的平台,並鼓勵透過面交的方式,當面確認商品的完整性並增加雙方的信任感,拉近社區鄰里間的距離。

循環經濟
來去農村住一晚!阿聰自然田:不噴藥不施肥 用自然守護地力與人力

來去農村住一晚!阿聰自然田:不噴藥不施肥 用自然守護地力與人力

位於宜蘭縣南澳鄉的阿聰自然田,創辦人黃仕聰12年前來到這片未經破壞的土地,以秀明自然農法耕作,堅持4大原則:不施肥、不噴藥、自家留種、連作。在現有的土地及環境下,讓作物自然生長、達成平衡,獲得作物的同時保護了土地原有的地力,與環境達成互利共生。

永續生態
新住民的橋樑!SEAMi望見書間—移民工的多元文化客廳

新住民的橋樑!SEAMi望見書間—移民工的多元文化客廳

在充滿異國風情的桃園後站商圈,又被稱作「東南亞一條街」,是許多外籍移工、新住民們在放假時的去處,也因此聚集各國的商店與餐廳林立,讓他們找到熟悉的文化氛圍。林周熙在此創立了SEAMi望見書間,South East Asian Migrant Inspired以東南亞移民啟發為理念的空間,為新移民們提供了母語書籍,並透過書籍分享、語言交流和手作坊等活動,拉近新移民與台灣居民間的距離,這裡除了是書店,也成為了成為他們在異鄉的「友善客廳」,是發揚東南亞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。

創新公益
三峽碧螺春84歲茶王—黃文雄堅持手工製茶、虎頭蜂自然農法

三峽碧螺春84歲茶王—黃文雄堅持手工製茶、虎頭蜂自然農法

走進三峽茶農黃文雄的家,迎面而來的是擺滿茶葉比賽獎項的獎狀與匾額,如2007年獲得十大經典名茶的第一名匾額「台灣之光」,彰顯他數十年來對茶葉製作的堅持與成就。即使在機械製茶的時代,黃文雄卻依然堅守著手工製茶的傳統。他不僅製作出健康且具養生功效的茶,更不吝於將技藝傳承給後代,持續守護三峽的茶葉文化。

永續生態
1919食物銀行:填補社會福利的缺口 讓食物不只是食物

1919食物銀行:填補社會福利的缺口 讓食物不只是食物

台灣社會存在許多「社福邊緣戶」,他們的收入略高於政府補助門檻,無法得到政府補助。 1919食物銀行發現這些家庭的困境,主動提供食物和生活必需品,填補社會福利制度的不足,讓這些邊緣戶在物價上漲、就業不穩的時代,能獲得及時的援助。

社福弱勢
下鄉絕育31萬隻浪浪!台灣之心深入偏鄉為流浪貓狗結紮、推進動保教育

下鄉絕育31萬隻浪浪!台灣之心深入偏鄉為流浪貓狗結紮、推進動保教育

一踏入嘉義縣收容所,就看到許多貓狗正在等候手術。飼主帶著動物到場後,先向志工登記報到,接著就會安排貓狗接受麻醉。過程中,有些飼主會在一旁陪伴,安撫牠們的情緒。等麻醉生效後,工作人員開始為手術部位剃毛,為手術做準備。手術房裡,有5位醫師同時進行手術,護理師則從旁觀察並提供協助。手術結束後,志工會安排貓狗們躺在一旁休息,等待麻醉退去,確認沒有問題後,飼主就能將動物接回。

永續生態
「庫存布」華麗轉身!初布讓廢布變團體服 打造零浪費的循環經濟

「庫存布」華麗轉身!初布讓廢布變團體服 打造零浪費的循環經濟

台灣經濟研究院統計,紡織廠每年會增加1萬公噸庫存的布匹。這些布料因為與樣本有色差,或紡織廠製作超過客戶訂單要求的備用布料等因素,多半會閒置在倉庫,或放到發霉再銷毀。為了解決庫存布的問題,一名大二的學生相柔竹成立了新創公司「初布」,將庫存布再製成風衣、運動褲、棉衫等團體服,並堅持台灣製造(Made in Taiwan,MIT),銷售給各學校廠商和企業,實踐永續製造和環保不浪費的精神。

循環經濟
農地起飛!宜蘭飛魚隊用無人機結合AI施肥 翻轉傳統農業困境

農地起飛!宜蘭飛魚隊用無人機結合AI施肥 翻轉傳統農業困境

在宜蘭縣礁溪鄉的二龍村,宜蘭大學無人機應用暨智慧農業碩士學位學程的學生組成了「飛魚隊」,結合了無人機與AI人工智慧技術,將這些科技運用於種植水稻上,用無人機取代傳統人力,結合AI去進行水稻生長監測,並用無人機進行施肥和噴灑農藥,除了讓農業變得更安全,也減少了許多不必要的肥料浪費,在改善人力不足的情況下,也更具有環保價值。

多元共融
不噴農藥 照樣豐收!石門農場用魚菜禽共生 實現循環有機

不噴農藥 照樣豐收!石門農場用魚菜禽共生 實現循環有機

位於北海岸石門區老梅村的石門有機農場,沒有封閉雞舍,所有雞隻都在開放空間中自然成長,享受山泉水和無污染的環境。馮明芳創新採用「魚菜禽共生」模式,將雞、魚和水生植物有機結合,不厭其煩地巡視每一個角落,確保動植物健康生長。農場提供放牧的土雞蛋及南瓜、苦瓜和當季蔬菜等天然有機農產,此外,馮明芳還建設了生態池、養殖蓋斑鬥魚,不僅美化了環境,還有效控制蚊蟲,打造出一個和諧共生的自然農場。

永續生態
把珊瑚礁帶進教室!近海珊瑚團隊教孩子培育珊瑚苗、實踐海洋復育

把珊瑚礁帶進教室!近海珊瑚團隊教孩子培育珊瑚苗、實踐海洋復育

「我們希望讓都市中的孩子培養珊瑚,親身參與海洋保育,」Seample近海珊瑚創辦人吳鎧任說道。近海珊瑚前年由一群台大學生創立,為了讓更多人了解海洋保育,選擇珊瑚礁復育作為推廣的方式。在國小校園中,吳鎧任帶領孩子分組將拇指大小的珊瑚種苗放入缸中,觀察並陪伴珊瑚成長。最後,他們再帶領孩子們將培養出的珊瑚礁放到海邊的復育池中,親手種下海洋復育的種子。

SDGs教育
買一條愛地球的魚!魚仔青打造永續漁獲平台、用行動守護海洋

買一條愛地球的魚!魚仔青打造永續漁獲平台、用行動守護海洋

凌晨4點,天都還沒亮,魚仔青工作團隊創辦人林曉彤就要到魚市場準備販賣新鮮魚貨,出身漁業世家的她,從小就與家人一起穿梭於海洋之中,因而發現許多漁民因利益大量捕撈,事後透過冷凍保存,這樣的大量囤貨行為不僅造成了海洋資源的浪費,產品也會滯銷,導致漁民最終以非常低廉的價格賣出,影響漁民的生計。所以,她與三名同樣抱有創業夢想的同班同學,創立魚仔青工作室,除了透過網路平台銷售當季新鮮魚貨,同時也透過社群力量向民眾傳達永續漁業的重要性。

地方創生
udn-loading
Load more